皇家Q&A

一. 什麼是呼吸器?

呼吸器是當病人有呼吸衰竭現象時,協助病人呼吸的機器。

呼吸器分為三部分,一為呼吸部分,二為監測部分,三為警報部分。

二. 為什麼要使用呼吸器?誰需要使用呼吸器?

使用呼吸器是要解決病人呼吸困難、呼吸微弱、沒有呼吸或氧氣不足等問題
下列病患常會發生呼吸衰竭而需使用呼吸器:
◎ 肺炎
◎ 氣喘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 心臟衰竭
◎ 昏迷
◎ 中風
◎ 全身麻醉手術

三. 呼吸器應該使用多久?

呼吸器應該使用多久,並沒有標準答案,常依每個病人狀況不同而異,即使相同疾病,也因疾病嚴重度不同、個人性格特質、心理層面等眾多因素的影響,呈現很大 差異性,如果因藥物中毒,嚴重氣喘發作等疾病原因,給予呼吸器支持呼吸,因病人狀況較單純,待疾病狀況改善或消除,即可考慮脫離呼吸器,此種情況呼吸器使 用時間通常比較短,但如果因發炎反應導致重要器官衰竭或造成不可逆性損傷,呼吸器使用時間就比較長,若病人於生病前身體功能或營養狀態比正常狀況差時,使 用呼吸器的時間也會比一般人長。

當病人使用呼吸器超過21天時,可能需要考慮呼吸器長期使用的相關問題,造成病人長期使用呼吸器的原因非常多。

主要分為三大類:

1. 第一大類:心肺疾患,例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與慢性鬱血性心臟病及冠狀動脈疾病。

2. 第二大類:內科或外科問題導致多重器官衰竭。

3. 第三大類:神經肌肉疾病,包括小兒麻痺症候群、脊椎損傷、肌肉萎縮症、脊柱側索硬化症、多發性硬化症、兩側橫膈麻痺、中樞性通氣障礙,神經肌肉疾病多屬於漸進性疾病或造成不可逆性的傷害,病程進展至末期通常引起呼吸衰竭,病患無法自己呼吸時,終其一生都需要仰賴呼吸器。

呼吸器使用多久的時間,通常沒有辦法預估,但是重要的是使用呼吸器這段期間,病人的生理、心理與社會層面是否得到良好的照護與支持,而在脫離呼吸器後能回歸社會,對不能脫離呼吸器的病人與家屬,也能在健全的醫療體系支援下,適應長期使用呼吸器的生活。

四. 什麼情況下可以脫離呼吸器?

脫離呼吸器必須考慮下列九大因素:
1. 病人開始使用呼吸器的病因,當影響呼吸的病因去除或已改善時才能考慮脫離。
2. 病人的身體狀況已恢復到未使用呼吸器前的身體狀況。
3. 疾病危急期的長短。
4. 身體組織使用氧氣進行新陳代謝的狀況。
5. 呼吸負荷與呼吸能力。
6. 心臟血管功能。
7. 身體其他器官的功能。
8. 使用呼吸器的時間,時間越久脫離的機率越低。
9. 心理因素,有些病人已將呼吸器視為身體的延伸,脫離呼吸器時要先克服心理障礙。

脫離呼吸器首要條件病人必須要能自己呼吸,有自己呼吸的能力,才可考慮脫離呼吸器。當病人度過急性期後,身體各個器官功能恢復正常,有能力自己呼吸時,醫 師及呼吸治療師會依病人狀況,調整呼吸器,減少呼吸器輔助的比例,增加病人自己呼吸的比例,讓病患逐漸適應,在呼吸器支持模式下自己呼吸,脫離呼吸器屬於 漸進式,經過呼吸功能測試,測試結果良好,才可以考慮脫離呼吸器。脫離呼吸器的訓練方法有很多種,通常會選擇白天加以訓練,晚上休息,訓練時間長短必須依 病人狀況加以調整,訓練脫離呼吸器的天數,以病人的反應決定,通常有多次脫離失敗的病人,脫離訓練的天數越長。 脫離呼吸器的時機非常重要,太早或太晚都會對病人造成影響,太早脫離呼吸器會對病人心肺系統造成嚴重的影響,這些不良的影響反而延後病人復原的時間,太早 脫離呼吸器失敗的陰影,也對病人與家屬造成心理負擔,失敗次數越多,負擔越沉重,也越難脫離呼吸器。而太晚脫離呼吸器會增加使用呼吸器的各種合併症,例如 院內感染的肺炎、心肌梗塞與死亡,增加病人、家屬乃至整個醫療資源及社會成本負擔。 當病人多次嘗試失敗或因病程惡化,無法脫離呼吸器時,病人與家屬必須面對終生使用呼吸器的事實,調整心態,在醫護人員協助下,適應長期使用呼吸器帶來種種 不方便,並將病人不舒服的程度降至最低。

五. 使用呼吸器病人什麼情況下需要作氣管切開術?

1. 長期插管與氣管切開的優缺點
病人因呼吸衰竭被插上人工氣道接上呼吸器輔助呼吸,人工氣道必須通過喉嚨與聲門進入氣管,人工氣道梗在喉嚨,常會導致病人不舒服且無法發出聲音。 長期插管會造成以下的合併症:包括由鼻腔插管可能引起鼻腔疼痛、鼻竇炎,口腔因為氣管內管壓迫容易導致嘴唇潰瘍、喉嚨內長肉芽腫、聲帶受損、或因氣囊過度壓迫氣管造成氣管軟化症,及吞嚥困難。 病人長期插管在照護上的缺點:病人吞嚥困難、口腔分泌物不易清除、口腔衛生不易維持、常發生口臭情形,且病人容易咬管導致通氣不順或呼吸器警報。 基於上述的缺點,可以考量將氣管內管更換為氣切管。從氣管內管更換成氣切管,除了方便醫護人員照護,病人自己拔管的發生率降低,使用呼吸器病人經過訓練與調適後,可以吞嚥與進食,甚至可以配合呼吸器送氣時間說話,大大提升長期使用呼吸器病人的生活品質。

2. 氣管切開的時機
在病人剛插管七日內,除非是呼吸道異常或手術需要,通常不考慮給予 病人氣管切開,決定氣管切開的時機不只考慮插管的時間,還包括許多因素,例如:上呼吸道阻塞、頭頸部或胸腔手術需要、昏迷或四肢癱瘓需要長期臥床的病人, 無法自行排除痰液,可能有吸入性肺炎的病人,其中最主要的決定因素是無法自行排除痰液及病人需要長期依賴呼吸器。病人病程進展至需要長期依賴呼吸器或嘗試 脫離呼吸器失敗多次後,通常約為插管三週或三週以上時,醫師會建議病人與家屬,考慮讓病人氣管切開,經過溝通解釋說明後,病人或家屬簽署同意書,選擇病情 穩定沒有發燒的情形,讓病人在全身麻醉中執行氣管切開手術。

六. 長期使用呼吸器可能有什麼併發症?

人工呼吸器在正常使用情況下,不會有傷害。但是有些常發生的併發症需要注意,包括:

1. 喉頭水腫,氣管黏膜創傷。
2. 管路意外脫落或漏氣,造成呼吸困難或沒有呼吸。
3. 壓力太高造成肺泡壓力創傷,導致皮下氣腫或氣胸等。
4. 氧氣濃度太高造成氧氣中毒。
5. 呼吸器引發肺炎。

七. 什麼情況下呼吸器使用病人需住在加護病房?

不是所有使用呼吸器的病人都需要住在加護病房,使用呼吸器而且又因下列狀況造成生命徵象的不穩定、需要密切監測加強照護之病患才需要住在加護病房,例如:

1. 急性呼吸衰竭、呼吸窘迫、間歇性呼吸暫停或重度窒息需積極呼吸治療患者。
2.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不穩定型心絞痛或狹心症患者。
3. 急性心臟衰竭、急性腎臟衰竭、急性肝臟衰竭患者。
4. 手術後仍需輔助性治療或生命徵象不穩定患者。
5. 危命性不整脈(含心搏暫停後)患者。
6. 休克患者。
7. 嚴重新陳代謝及電解質、水分不平衡或內分泌異常需加強監視患者。
8. 急性中毒性昏迷患者。
9. 肝硬化性肝昏迷患者。
10. 胸腔外科、心臟外科及神經外科手術後需要加強醫療照護患者。
11. 腦中風、腦膜炎、腦炎等腦病變急性期,合併意識障礙或昏迷患者。
12. 癲癇重積症患者。
13. 急性顱內壓增高危及生命患者。
14. 急性腦幹病變患者。
15. 敗血症或疑似敗血症且生命徵象不穩定患者。
16. 新生兒黃疸過高需換血者。
17. 出生體重低於1500公克之極度早產兒。
18. 其它危急重症造成生命徵象不穩定患者。

八. 什麼情況要轉到呼吸照護中心?如果不轉會有什麼影響?

◎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應可轉住呼吸照護中心:
(一) 呼吸器使用超過14天。
(二) 各器官系統、氧合狀況或手術傷口呈現穩定。
(三) 須轉入呼吸照護中心作居家呼吸器照護訓練。
(四) 癌症末期患者使用呼吸器,經主治醫師認定不再施行積極性治療者。
(五) 肌肉神經退化性病患及頭頸椎傷患使用呼吸器等,經呼吸照護中心負責醫師評估適合於呼吸照護中心治療者。

◎ 如果不轉會有什麼影響?
(一)由於長期使用呼吸器病人免疫力較差,而加護病房內多為感染性高、嚴重度高且需多重監視器監測之病患,病人停留在加護病房,除了容易感染,多重監視器 形成的噪音及加護病房內處置的緊張氣氛,會使得病人身心均無法放鬆復原,同時加護病房床位無法有效運用,其他病患需要加強照護時,可能因無法入住因而喪失 搶救先機。
(二)但如果患者出現以下狀況,得回轉加護病房照護:
1、休克(嚴重血行動力學不穩)
2、急性心肌梗塞(AMI)
3、其他重大之外科手術

九. 什麼情況要轉到呼吸照護病房?

在呼吸照護中心的總天數超過 42 天,或連續使用呼吸器的總天數超過 63 天,或經胸腔科專科醫師評估,無法在短期內脫離呼吸器者,應轉住呼吸照護病房,例如:

1. 需長期使用呼吸器或呼吸器依賴的患者。
2. 癌症末期使用呼吸器且不再接受積極治療者。
3. 外科手術後傷口穩定、急性損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肌肉神經退化症、脊椎損傷等疾病而無法脫離呼吸器者。
4. 無嚴重感染、不再需要點滴注射抗生素者。